《优秀的绵羊》通识教育

背景知识:

通识教育是干什么的?通识教育就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跨界知识高手,而且把你培养成一个敢于怀疑、勇于探索、自信而又谦卑、努力而又从容的“得道”者。

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在常春藤名校工作了24年,其中仅在耶鲁大学他就教过10年书,对于“美国教育”这个话题来说,他是一个“懂行的老司机”。作者曾发表过一篇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全面反思美式教育的弊端,这篇文章在美国创造过数百万级的传播广度。

《优秀的绵羊》,作为一个长年在常春藤学校任教的老师,他谈到了很多精英教育的缺陷。

在本书当中,作者历数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学校学生的“数宗罪”:过于自信却输不起;朋友圈同质化,固步自封;思维僵硬,与社会脱节,缺乏“常识性聪明”等,并提出“读藤校远不如读公立大学,学校更重视教育、教学方法也更灵活、更前沿”等观点。

为什么学校教你的可能是错的。

校园里的“狂鸭”和长颈鹿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现在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这些学生所有的言行都只为满足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所谓“精致”,是指这些学生不仅智商高,而且惊人的世故和老到,很懂得配合和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

哈佛学院前任院长,也就是负责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的哈里·路易斯说:“大学已经忘记,它们对大学生的成长所承担的更大的教育责任是帮助他们寻找自我,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使命”。他毫不客气地说:“哈佛大学已经不再懂得什么是优质的教育。”

在斯坦福大学流行一个说法,叫“斯坦福狂鸭症”。你看湖面上的鸭子很优雅吧,但它那两个脚蹼正在水底下拼命地狂扒。这正是一些名校大学生的真实的写照。

说白了,我们不是为了充实自己,而是为了战胜别人。这些学生就像长颈鹿,为了互相竞争,头颈变得越来越长,长得越来越畸形。

不知道水是什么的鱼。

天才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2005年在肯扬学院毕业典礼的演讲中讲过一个故事:两条小鱼在水里游。对面游过来一条老鱼。老鱼见了小鱼,亲切地跟他们打招呼:“早啊,小伙子们。今天水里怎么样啊?”小鱼们也很有礼貌地跟老鱼点点头,然后接着往前游。过了一会儿,其中的一条小鱼实在忍不住了,他问另一条小鱼:“哎,哥们,水是什么玩意?”

学校里的“狂鸭”和“长颈鹿”,慢慢地会变成不知道水是什么的小鱼。

华莱士的故事告诉我们,最明显、最普遍、最重要的事情,往往是最难发现,最少讨论的。就像小鱼不知道水是什么玩意,学生们也忘记了,教育是什么。

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成绩、学位完全无关,只与生命的觉醒有关,你必须自己悟出,什么是真实的和重要的。

最后,这些学生会成为德雷谢维奇说的“优秀的绵羊”。看起来都很优秀,其实是一群懦弱的、懵懂无知的、盲目追随的绵羊。所有的人都去追求同样的学校,上同样的课,选择同样的专业,所有的学习只为了拿更多的A,毕业是为了找到别人眼中羡慕的工作,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终其一生,过着未经省察的“二手生活”。

为什么父母教你的可能是错的?

在这本书里,德雷谢维奇教授介绍了两种类型的父母。

直升机型和溺爱型

第一种父母叫直升机型父母。他们总是盘旋在你的头顶,你抬头看,他们在那儿,你不抬头看,他们也在那儿。直升机型的父母为什么总要待在那儿呢?他们要时时刻刻监督你啊:该写作业了!该睡觉了!该练琴了!该准备高考了!该准备考研了!该给自己找个对象了!直升机型父母相信,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完美的孩子。

第二种父母叫溺爱型父母。他们尊重孩子的意愿,对孩子基本不管不顾。孩子在墙上画画?没关系。把客厅弄得乱七八糟?没关系。他们会跟孩子说:你是最棒的!他们会跟别人夸耀:我们从来不管教孩子,只给他们鼓励,不给他们惩罚。

跟了解孩子这件事相比起来,父母更在意的是自己的理念。直升机型的父母更强调纪律,更向往成功,所以他们会说,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严加管教。溺爱型的父母更强调自由,更向往幸福,所以他们会说,我们要尽可能让孩子过得快乐。

这两种父母都是要在孩子的身上弥补自己缺少的东西。那些想让孩子成功的父母,其实自己最害怕当失败者,所以他们要让孩子成功,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是成功的父母。那些想让孩子自由的父母,其实自己最担心生活的压力,所以他们想让孩子快乐,是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不快乐。

为什么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小?

心理学界的传奇人物哈里斯讲到,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不大。为什么呢?不是说父母对孩子没有影响,但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是基因。基因的影响是先天的,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除了先天的基因,后天的经验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可是,在后天的经验中,父母能起到的影响只是一小部分。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经验,都有自己的理念。上一代人的成功经验,到了下一代,社会环境改变了,就不一定灵验了。即使你在家里把孩子培养得很好,他们到了学校里、到了社会上,也未必会跟在你面前表现得一样。我们想想身边的孩子,有没有在家里是个乖乖仔,到学校却是小霸王的?同样,孩子可能在家里跟你一句话都不说,到了学校里,却跟朋友们无所不谈。

思考:记得小时候自己在家里和学校就是两个极端,在家里几乎不敢发表任何意见,向来都是沉默寡言。可在学校就是班长,就是到处能扛事情,能和所有人混的很嗨的人。长大后,逐渐主动和父母沟通,让父母也和自己一起相互学习成长,才能在很多事情有很好的理解和交流。

成长就是背叛

成长并不总是顺利而美好的,成长的过程是很残酷的。成长就是自我挣扎。成长就是背叛。你要背叛原来的你、你要背叛你的家庭、你原来的朋友、你原来的环境。所以,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必须有一个阶段,要当一回“孤儿”。

思考:就是所谓“断奶期”吧,

对以后当父母的劝告:做个麦田守望者

美国作家J.D.塞林格在《麦田守望者》里有一段话: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思考:读了《麦田守望者》,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感受到他内心世界的想法对现实的抉择。他真的隐居了那么多年,人生的震撼。

对孩子的劝告:犯错要趁早

德雷谢维奇教授对孩子们的劝告:

上大学期间,和父母的交流频率不要超过一周一次,最好是一个月一次。无须告诉父母任何有关论文或考试的成绩,甚至是任何在校期间的情况。同时,也不要期望求助于父母。如果他们干涉你选课或大学生活的细节,请委婉地拒绝。如果他们不接受你的拒绝,那么你需要大声地告诉他们,大学是完全属于你的,不是他们的。

思考:非常感谢我的父母。自高中开始成为住校生以来,高中和大学期间,他们几乎都不过问我在学校的学习状况,也不强迫我选择什么。高中期间,他们每个周末都开车从我家吉木萨尔县城到住宿高中所在的昌吉市来看我。几乎是风雨无阻。这也是我们认为父母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陪孩子。大学时候每当有重大事情的时候,都是我告知他们,然后要讨论清楚重大决策的原因,让他们也感受到我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犯错要趁早。尽可能地在年轻的时候,在没有进入社会之前,把能够犯的错误都犯完。但是——重要的话都在“但是”以后——你要记住:第一,不要犯致命的错误,第二,不要重复犯错误。只有不断地尝试,不害怕犯错误,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迅速地自我迭代,积累更多的人生经验,才能在磨练中变得更加成熟。

为什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能是错的?

学校的学习方法

学校里有很多技巧性的方法,有没有用?这些方法应付考试是非常有用的。你要能够坚持下来,纯熟地掌握这些方法,每一科都拿A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你学习就是为了拿A吗?跳出原来的思想框架,在学一门课之前,自己先想一下:我为什么要学这门课?不是学校开的课你都要学的,有的课还不如不学。在学一门课之前,你要问问,这门课对我到底有没有用?如果我想当一名小提琴手,那学线性代数对我提高演奏技能有用吗?如果我要当一个程序员,那学习欧洲中世纪史对我有哪些帮助呢?假如你想清楚了,学这门课对你确实有用,或是你就是喜欢这门课,那么,你还要考虑一下,老师教的方式是不是对的?哈佛大学的学生就曾经抗议过,说老师教他们的经济学跟现实太脱节了,而且还很狭隘,要给这群学生点赞。

还要提醒:即使老师教的方式是对的,你还要想想,这门课里的所有知识点你是不是都要背下来?即使你觉得这门课应该学,你还要想清楚,这门课是值得你努力考全班第一呢,还是考到及格就行了?每门课对你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你必须定制自己的学习计划。你下馆子点菜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口味,但是在学校里学习的时候,怎么老师端上来啥就吃啥呢?

三个经验

  • 第一个经验是,不要“我注六经”,要“六经注我”。
  • 第二个经验是,不要永远停留在学习的状态,要尽快进入研究的状态。
  • 第三个经验是不要去记,而是要去悟。

“我注六经”,这样的人对写书的人有敬畏之心,用仰视的角度看作者。想努力搞明白作者的思想是什么?不能把内容都记下来?

但是,就算把一本书背下来,又能怎么样。重要的不是作者怎么样,而是你怎么样。

“六经注我”,以我为主。书是为我服务的。我读别人的书,不是为了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而是想从别人的想法中得到启发,补充和完善我自己的想法。

思考:以前就觉得读书非常的神圣,我应该把这些看过的经典内容都尽可能的背在心中,却忘记了最终的是思考。应该有勇气和任何一个思想大师平起平坐“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不要永远停留在学习的状态,要尽快进入研究的状态。

思考:本杰明富兰克林可以成为一个终生的导师,他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教育,但是他是终生学习者的典范。所以我奉行:Study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终生学习,向死而生

  • 富兰克林是科学家,很多发明甚至达到了诺贝尔奖的水平;
  • 也是成功的作家,比如《穷理查年鉴》
  • 同时,也是政治家,几乎是美国开国之父资格最老的。
  • 还是个教育家,宾夕法尼亚大学就是富兰克林最早创办的。

了解富兰克林的品格,他对自己品行的审查和锻炼也是很用心。

为研究而学,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不要去记,而要去悟

哈佛大学前校长詹姆斯·B·柯南特说过,教育就是当你忘记了之后,还能记得的东西。我查了一下这句话的来历,爱因斯坦1936年在纽约州立大学演讲中也引用过这句话,他说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冯·劳厄说的。可见英雄所见略同啊。

思考:《倚天屠龙记》,张三丰传授张无忌太极剑法。第一次演示之后记住了一般,第二次演示之后只记得三招,第三次演示之后,全忘了。张三丰反而很高兴,认为张无忌很有悟性。

通识教育不是为了把你培养成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而是要把你培养成一个“文艺复兴”式的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