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book传送门:https://yoferzhang.gitbooks.io/machinelearningstudy/content/
先看这里,可能由于你正在查看这个平台行间公式不支持很多的渲染,所以最好在我的CSDN上查看,传送门:(无奈脸)
CSDN博客文章地址:http://blog.csdn.net/zyq522376829/article/details/66632699
什么是Gradient Descent(梯度下降法)?
在第二篇文章中有介绍到梯度下降法的做法,传送门:机器学习入门系列02,Regression 回归:案例研究
Review: 梯度下降法
在回归问题的第三步中,需要解决下面的最优化问题:
这里的parameters是复数,即 $\theta$ 指代一堆参数,比如上篇说到的 $w$ 和 $b$。
我们要找一组参数 $\theta$ ,让损失函数越小越好,这个问题可以用梯度下降法解决:
假设 $\theta$ 有里面有两个参数 ${\theta_{1}, \theta_{2}}$
随机选取初始值
这里可能某个平台不支持矩阵输入,看下图就好。
然后分别计算初始点处,两个参数对 $L$ 的偏微分,然后 $\theta^{0}$ 减掉 $\eta$ 乘上偏微分的值,得到一组新的参数。同理反复进行这样的计算。黄色部分为简洁的写法,$\nabla L(\theta)$即为梯度。
$\eta$叫做Learning rates(学习速率)
上图举例将梯度下降法的计算过程进行可视化。
Tip1:调整 learning rates(学习速率)
小心翼翼地调整 learning rate
举例:
上图左边黑色为损失函数的曲线,假设从左边最高点开始,如果 learning rate 调整的刚刚好,比如红色的线,就能顺利找到最低点。如果 learning rate 调整的太小,比如蓝色的线,就会走的太慢,虽然这种情况给足够多的时间也可以找到最低点,实际情况可能会等不及出结果。如果 learning rate 调整的有点大,比如绿色的线,就会在上面震荡,走不下去,永远无法到达最低点。还有可能非常大,比如黄色的线,直接就飞出去了,update参数的时候只会发现损失函数越更新越大。
虽然这样的可视化可以很直观观察,但可视化也只是能在参数是一维或者二维的时候进行,更高维的情况已经无法可视化了。
解决方法就是上图右边的方案,将参数改变对损失函数的影响进行可视化。比如 learning rate 太小(蓝色的线),损失函数下降的非常慢;learning rate 太大(绿色的线),损失函数下降很快,但马上就卡住不下降了;learning rate特别大(黄色的线),损失函数就飞出去了;红色的就是差不多刚好,可以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自适应 learning rate
举一个简单的思想:随着次数的增加,通过一些因子来减少 learning rate
- 通常刚开始,初始点会距离最低点比较远,所以使用大一点的 learning rate
- update好几次参数之后呢,比较靠近最低点了,此时减少 learning rate
- 比如 $\eta^{t} = \eta / \sqrt{t+1}$,$t$ 是次数。随着次数的增加,$\eta^{t}$ 减小
但 learning rate 不能是 one-size-fits-all ,不同的参数需要不同的 learning rate
Adagrad 算法
Adagrad 是什么?
每个参数的学习率都把它除上之前微分的均方根。解释:
普通的梯度下降为:
$w$ 是一个参数
Adagrad 可以做的更好:
$\sigma^{t}$:之前参数的所有微分的均方根,对于每个参数都是不一样的。
Adagrad举例
下图是一个参数的更新过程
将 Adagrad 的式子进行化简:
Adagrad 存在的矛盾?
在 Adagrad 中,当梯度越大的时候,步伐应该越大,但下面分母又导致当梯度越大的时候,步伐会越小。
下图是一个直观的解释:
下面给一个正式的解释:
比如初始点在 $x_{0}$,最低点为 $-\frac{b}{2a}$,最佳的步伐就是 $x_{0}$ 到最低点之间的距离 $| x_{0} + \frac{b}{2a} |$,也可以写成 $\frac{| 2ax_{0} + b|}{2a}$。而刚好 $ |2ax_{0} + b|$ 就是方程绝对值在$x_{0}$这一点的微分。
这样可以认为如果算出来的微分越大,则距离最低点越远。而且最好的步伐和微分的大小成正比。所以如果踏出去的步伐和微分成正比,它可能是比较好的。
结论1-1:梯度越大,就跟最低点的距离越远。
这个结论在多个参数的时候就不一定成立了。
多参数下结论不一定成立
对比不同的参数
上图左边是两个参数的损失函数,颜色代表损失函数的值。如果只考虑参数 $w_{1}$,就像图中蓝色的线,得到右边上图结果;如果只考虑参数 $w_{2}$,就像图中绿色的线,得到右边下图的结果。确实对于a和b,结论1-1是成立的,同理c和b也成立。但是如果对比a和c,就不成立了,c比a大,但c距离最低点是比较近的。
所以结论1-1是在没有考虑跨参数对比的情况下,才能成立的。所以还不完善。
之前说到的最佳距离$\frac{| 2ax_{0} + b|}{2a}$,还有个分母 $2a$ 。对function进行二次微分刚好可以得到:
所以最好的步伐应该是:
即不止和一次微分成正比,还和二次微分成反比。最好的step应该考虑到二次微分:
Adagrad 进一步的解释
再回到之前的 Adagrad
对于$\sqrt{\sum^{t}_{i=0} (g^{i})^{2} }$ 就是希望再尽可能不增加过多运算的情况下模拟二次微分。(如果计算二次微分,在实际情况中可能会增加很多的时间消耗)
Tip2: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随机梯度下降法)
之前的梯度下降:
而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更快):
损失函数不需要处理训练集所有的数据,选取一个例子 $x^{n}$
此时不需要像之前那样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处理,只需要计算某一个例子的损失函数$L^{n}$,就可以赶紧update 梯度。
对比:
常规梯度下降法走一步要处理到所有二十个examples,但Stochastic 此时已经走了二十步(没处理一个example就更新)
Tip3:Feature Scaling(特征缩放)
比如有个function:
两个输入的分布的范围很不一样,建议把他们的范围缩放,使得不同输入的范围是一样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
上图左边是$x_{1}$的scale比 $x_{2}$要小很多,所以当$w_{1}$ 和 $w_{2}$做同样的变化时,$w_{1}$对y的变化影响是比较小的,$x_{2}$对y的变化影响是比较大的。
坐标系中是两个参数的error surface(现在考虑左边蓝色),因为$w_{1}$对y的变化影响比较小,所以$w_{1}$对损失函数的影响比较小,$w_{1}$对损失函数有比较小的微分,所以$w_{1}$方向上是比较平滑的。同理$x_{2}$对y的影响比较大,所以$x_{2}$对损失函数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x_{2}$方向有比较尖的峡谷。
上图右边是两个参数scaling比较接近,右边的绿色图就比较接近圆形。
对于左边的情况,上面讲过这种狭长的情形不过不用Adagrad的话是比较难处理的,两个方向上需要不同的学习率,同一组学习率会搞不定它。而右边情形更新参数就会变得比较容易。左边的梯度下降并不是向着最低点方向走的,而是顺着等高线切线法线方向走的。但绿色就可以向着圆心(最低点)走,这样做参数更新也是比较有效率。
怎么做 scaling?
方法非常多,这里举例一种常见的做法:
上图每一列都是一个例子,里面都有一组feature。
对每一个维度$i$(绿色框)都计算平均数,记做$m_{i}$;还要计算标准差,记做$\sigma_{i}$。
然后用第r个例子中的第i个输入,减掉平均数$m_{i}$,然后除以标准差$\sigma_{i}$,得到的结果是所有的维数都是0,所有的方差都是1
梯度下降的理论基础
问题
当用梯度下降解决问题:
每次更新参数 $\theta$,都得到一个新的 $\theta$,它都使得损失函数更小。即:
上述结论正确吗?
结论是不正确的。。。
数学理论
比如在$\theta^{0}$处,可以在一个小范围的圆圈内找到损失函数细小的$\theta^{1}$,不断的这样去寻找。
接下来就是如果在小圆圈内快速的找到最小值?
Taylor Series(泰勒展开式)
先介绍一下泰勒展开式
定义
若$h(x)$在$x = x_{0}$点的某个领域内有无限阶导数(即无限可微分,infinitely differentiable),那么在此领域内有:
当$x$很接近$x_{0}$时,有$h(x) \approx h(x_{0}) + h’(x_{0})(x - x_{0})$
式1-1就是函数$h(x)$在$x = x_{0}$点附近关于$x$的幂函数展开式,也叫泰勒展开式。
举例:
图中3条蓝色线是把前3项作图,橙色线是 $sin(x)$。
多变量泰勒展开式
下面是两个变量的泰勒展开式
利用泰勒展开式简化
回到之前如何快速在圆圈内找到最小值。基于泰勒展开式,在$(a,b)$ 点的红色圆圈范围内,可以将损失函数用泰勒展开式进行简化:
将问题进而简化为下图:
不考虑s的话,可以看出剩下的部分就是两个向量$(\Delta \theta_{1}, \Delta \theta_{2})$ 和 $(u, v)$的内积,那怎样让它最小,就是和向量 $(u, v)$ 方向相反的向量
然后将u和v带入。
发现最后的式子就是梯度下降的式子。但这里用这种方法找到这个式子有个前提,泰勒展开式给的损失函数的估算值是要足够精确的,而这需要红色的圈圈足够小(也就是学习率足够小)来保证。所以理论上每次更新参数都想要损失函数减小的话,即保证式1-2 成立的话,就需要学习率足够足够小才可以。
所以实际中,当更新参数的时候,如果学习率没有设好,是有可能式1-2是不成立的,所以导致做梯度下降的时候,损失函数没有越来越小。
式1-2只考虑了泰勒展开式的一次项,如果考虑到二次项(比如牛顿法),在实际中不是特别好,会涉及到二次微分等,多很多的运算,性价比不好。
梯度下降的限制
- 容易陷入局部极值
- 还有可能卡在不是极值,但微分值是0的地方
- 还有可能实际中只是当微分值小于某一个数值就停下来了,但这里只是比较平缓,并不是极值点
新博客地址:http://yoferzhang.com/post/20170327ML04GradientDescent